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49期 《教研动态》(定稿)

2018年09月29日 12:12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JIAOYU  JIAOXUE  YANJIU  DONGTAI

Trend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视点聚焦

l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l  探析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l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创新方法分析

l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多维动态调控机制探究

l  数据挖掘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l  “六位一体”课程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的模式构建

它山之石        

l  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的困境及优化

l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研究述评

l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与发展的路径探析

l  大学的“文化担当”

l  教育中的软暴力探析

可参阅文献目录                          

49

河南中医药大学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编

 
                                         

                                               20183


 

 

 

 

 

 

 

 

 

 

 

 

 

 

 

 

 

 

 

 

 

 

 

 

 

 

 

视点聚焦: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基于教育目的及教学评价标准,针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活动效果进行的价值性判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既存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并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人员的参与与支持,属于系统建设工程,也是当前各大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涉及多个方面,不仅仅是教学质量的评估,还有教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而教学质量评价也具有系统性特征,涉及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评价数据的整合分析、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等。我国各大高校也设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部门,负责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其中副院长为领导,对应的有教务处的支持,有督导组督导及教师学生代表监督。专家评价与同行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及教师评价相兼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不可忽略的方面。最终的评价结果由教务处统一收集并综合权重给出统计结果。最后通过一定途径反馈给教师和管理层,以此作为教学考核与奖惩的依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国高校现有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呈现出滞后性,无法发挥其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引导优势,也不利于高校教师自我发展潜力的激发,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新形势下做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足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现实必要性。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问题包含:评价的意义不明确、评价的标准单一化、评价的主体未体现多元化。

    二、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既存问题的应对举措

    1、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对于高校来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上下必须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实性意义。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反馈优势,导向优势和激励优势。及时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明白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专家及管理者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在后期的教学中改进,引导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饱满的热情组织教学。通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结果的反馈,也为学校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与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评价主体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层面的判断。因此要想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有效,必须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为参考。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顺利推进的前提。不同高校教学实际略有差异,即使是同一高校其内部不同学科与专业教学中也有差异,不同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也具有学习的差异性,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更侧重相对性与灵活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必须契合评价目的。评价的目的是什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与目的必须保持一致。重点突出,那些有影响但是属于次要的指标相对弱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尽可能全面但是又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必须简明扼要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同评价主体水平与层次不同,对应的指标评价标准不同,评价主体必须理解指标的内涵并且基于评价指标能收集分析并量化数据,保证评价的有效性与客观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完全排外,借鉴学习,兼容并包,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实际,综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3、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丰富化

   对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来说,评价主体应尽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结果的全面化成正比。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往往被局限于教师与学生,小部分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主体的局限使得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够全面。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与就业的联系日益密切,教学中更侧重学生实践技能与工作适应性的提升。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必须引入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丰富,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和行业协会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使得评价指标实现了由单一静态向多元动态的转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升。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9/张 瑜等

探析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开展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首要任务。这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当前阶段,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它是培养创新型工作人员的有效手段,同样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更是提高全体职员动手能力的核心内容,因而,就需要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这样做不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提升他们的能力。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则是指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监控和评价,其中合理、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鲜明性原则。鲜明性是一个学校生产和发展的动力,这就需要以高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并同时以实践性作为前提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其二,适用性原则。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必须要充分展现岗位设置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和专业岗位联系在一起,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可以将实训教学楼作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大力倡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专门成立就业培训机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铺垫。其三,综合发展原则。综合型又被称为混合型,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室以及实训楼等三个方面,主要是为打破学校的传统布局,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准备。

    二、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将岗位设置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将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可以在校园内推广一个成功就业的案例,树立典型,首先,可以将学校的实训楼、课堂以及校园外部环境等相结合;其次,是将学生、教师与外来工作人员联系起来;再次,是将科研成果、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成绩等结合在一起;最后,必须以岗位设置要求来指导学生就业,并尽可能的探索出一条实践引导教学的方法。

    2、积极开展竞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专业竞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时间,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这样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当然,为使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具备的基本技能要求,学校领导必须加大投资,重新设置计算机项目工作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机械加工实验室、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训平台,让其能在各个开放实验室中展开技能训练。

    3、 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师是学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担任各实践教学的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这就需要对实践教师加大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使其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即教师指导生产教学,逐渐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师资结构。除此之外,实践教学人员应当明确分工。也就是说,每个教学人员都必须依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规范性管理,并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4、 推动多元化实践教学依照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方法,不断形成和自身发展相协调的,且具有鲜明表现形式的科技发展之路。与此同时,还可以将科研定位在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研究辅助以及技术服务等层面上,并针对科研力量薄弱的环节,大力引进企业项目;另外,还必须以项目作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科研发展。比如可以在机器操作中心,指导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其可以熟练的掌握新技能,更能在学生期间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锻炼其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构建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极为复杂且难度系数较大的系统工程,不光需要学校的支持、相关高素质人员的组织与管理,更需要全体实施人员积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这是因为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内涵和质量标准的内容是一项动态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的专业、课程以及学制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使其可以朝着专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摘自《才智》2017年第36/杜朝仙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创新方法分析

    教学质量评价即对教学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与评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管理更具灵活性,因而教学质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让教师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教学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进,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同时,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

    一、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一般是由教育工作管理者进行的。在这种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评价过程或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进行创新,需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

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汇集各方面的意见,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告一段落后,首先,管理者可以对每位教师的出勤率、授课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再对教师做出综合性评价;其次,学校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意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教师一样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而会对教学工作有着更加直观、全面的感受。因此,学校也应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随机采访或邀请访谈的方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观点,也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促使教学评价向更加客观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可邀请教育专家、其他学校的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吸收更多专业性的意见,同时也给予了教师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整体进步。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中,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评价方法,但是,大多数学校通常只会采用其中一种方式。定性评价即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描述,以此来反应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行,但

评价结果可能会不够准确;定量评价即通过数据来精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但其过程较为复杂,而教学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有的指标可量化而有的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单单采用其中一种方法就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此时,学校在评价时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工作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又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尽量全面的评价。例如,有的教师在某一学期的授课量较少,其主要工作是学术方面的研究,此时就适合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倘若有的教师某一学期的授课量较大,那么就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将其授课的数量以及其他相关情况整理成具体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

    三、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而教学质量评价能够让教师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在专业能力、教学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优化改进,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教学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要想得到教师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就应当让教师相信教学评价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工作也应当让教师自己参与其中,鼓励、引导高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助于促使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另一面也能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在评价前先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同时也能让教师有机会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除此之外,学校在完成教学评价工作之后,应该给予教师更多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让其才华和潜能有机会展现、释放,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用,教学评价工作才能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评价涉及到校园管理的多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作的改革创新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热情,积极听取多方意见,以科学的方式、合理的决策推动教学评价工作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

展,让教师也能够更加科学的教学、工作,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学生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摘自《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5/赵仰华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

                           反馈多维动态调控机制探究

     201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进入21 世纪后的前十年时间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现进一步的扩大,不少国家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教育质量危机。而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质量进行量化研究、教学信息精确化评估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工具。因此,广大高校应该抓住“大数据”技术的关键优势,构建符合自身教育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以不断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设计量化标准,保证评价结果客观

    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设计量化标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尺子”。而通过运用这把评价“尺子”,才能够对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是否有效运行作出精确的判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信息收集、统计分析的能力大大提高,之前一些难以进行量化标准测量的教学评价指标也能够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量化评价。例如,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等维度的指标,通过设计精确的指标标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更加客观的测量结果。

    二、构建新型的过程性评价标准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在进行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提供了先进的测量和评估工具。例如,在日常学生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业完成率、正确率以及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等,都可以运用

“大数据”技术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赋予一定的权重,纳入到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评价中,这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又如,对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平台分解到课程,并通过平台实现对教与学的过程性评价,平台上积累的日常教学数据,为学校的评估、专业认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较好地保障了教学质量。运用教学中的直接数据来支持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将专业学科发展和教学设计相结合来制定课程内容,利用教学管理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检验学习过程,撰写评估报告,以便于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的保障及持续改进。基于“大数据”技术评价模式对于形成新型的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不仅需要学校教学质量评价部门参与,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社会机构、政府教育主管单位等都要纳入到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得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可能,而且在动态反馈调整机制方面,能够保证相关测量的指标、数据迅速、及时进行整理分析,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提供更加高效、准确和客观的建议。例如,学生对教师日常教学情况质量的动态反馈,通过对教师授课内容、

授课过程、授课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打分,用相对精确的量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同其他同级别高校相关专业授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四、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高校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岗位聘任信息应用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人事、教学、科研等部门教师数据共享。在多个环节公开、公示教师申报数据,简化教师申报工作量。设计“代表作评价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专家库自动匹配和委托评审高校部门专家自动匹配两种功能,实现匿名评审和无纸化传递评审模式,极大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媒体授课制度,创新使用在线慕课网络教学模式,设计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毕业论文( 设计)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为“大数据”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运行打好基础。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保障并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构建多元化、动态化、量化标准型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多维动态调控机制。同时要认真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趋势,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效果,推动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摘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3/赵伟等

数据挖掘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正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结合,形成了网络化校园,提高了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本课题所研究的正是如何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数据挖掘是一门综合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库、统计学和细心科学等知识的跨多学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因此,可以在海量的教务系统信息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而找出科学规律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为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服务。

    一、数据挖掘的定义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集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新颖有效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模式的过程。

    二、数据挖掘的方法

    数据挖掘的方法有:序列模式分析、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序列模式分析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找出数据之间在时间上的前后关系。比如它可以发现类似于:在第二周,教师讲解了第二章物理层,接着在第三周讲解了第三章数据链路层”之类的知识。关联分析的功能是利用设定的关联规则,深入挖掘出数据之间看似毫不相干的隐蔽关系。分类分析的方法是通过标记示例数据库中的数据,运用分类技术,按照数据挖掘中的标记分类,分析出类型之间的分类规则,将挖掘出的分类规则应用在其他数据中,对其他数据源进行相同的分类。聚类分析是在没有给定分类划分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似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以数据中能够代表数据相似度的某个统计量作为依据,将相似度大的数据统计为一类。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管理,学院在每学期会对年轻教师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的方式是由教师所在分院的院领导、督导专家、同事、所教学生就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设置与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测评。但是,由于评价人在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时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对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好恶,进而会影响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因此,测评结果并不一定会准确的反应任课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教学综合测评,合理设定教学质量测评中院领导、督导专家、同行以及学生打分的权重系数,使用Apriori算法对选择的数据进行挖拔出企业内部工作优秀的员工,聘请第三方培训机构,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教授与引导,通过此活动能够提升企业优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然后由优秀员工对企业内部其他员工开展指导性工作,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技能。

    2、强化风险控制。针对计算机网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性问题,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其起到足够的重视,制定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预防措施,加强对高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数据管理者应正视风险的存在性,提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工作。构建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密数据库,数据关系信息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与正常运营,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其二,构建防火墙,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防火墙具有较好的病毒防范效果,能够抵御病毒入侵,保护数据安全;独立管理,将数据管理与其他管理分割开来,使数据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病毒扩散;构建警报系统,为应对一些防火墙无法抵御的风险,需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自动报警提示装置,使紧急预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降低风险。

     3、强化管理。为保证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在数据管理中正常运行,企业须制定出详细的数据管理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据管理部门落实数据管理基础工作,加强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效性,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数据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优化管理技能,加强沟通与交流,掌握多种数据管理模式,实现动态化数据管理,为通

信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发展基础。

                               摘自《电子时代》2017年第18/张路等

 

“六位一体”课程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的模式构建

    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时,要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仔细论证评什么、谁来评、用什么评、怎么评、如何组织、结果怎么用等主要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基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的现状分析,我们研究设计出“六位一体”课程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系统。

    一、“1 对象”——以课程教学为评价对象设置评价指标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中的知识体系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师为知识传递主体、以教学活动为传递途径,因此把“课程教学”理解为授课教师围绕具有一定逻辑知识体系的教育内容来开展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授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教学的主体,课程教学内在的维度较多,简单地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对象认定为教师的观念较为狭隘,容易导致质量评价系统设计的方向偏离。适切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指向课程教学系统,综合考察课程教学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所形成的全部活动和过程,而组织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尤其重要。

    二、“4 主体”——学生、教师、督导专家与教管人员

    学生、教师、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内部评价主体,基于权力分配相对均衡和主体能力水平的综合考虑,应采用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相结合的自评模式、院校两级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学管理人员相结合的他评模式。其中,学生评教不是片面地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来判断,而是在认识自己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 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较为准确,在直接参与从课程教学输入、运行、输出到反思的整个过程中做到有“自知之明”; 教学督导专家以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把握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管理人员侧重于从管理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这种多元评价、优势互补的交互性特征能够最大化地减小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限性所带来的误差。

    三、“3 分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体育课程

    基于理论课、实践课和体育课的课程性质与特点,借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比较成熟的经验,采取分类评价方法,将学生评教问卷分为理论课程问卷、实践课程问卷和体育课程问卷。在课程分类评价标准方面,基于三类课程的特点,分别设定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4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分别设立了12个二级指标。同时针对学生、教师、教学督导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等不同的评价主体,分别设立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形成了“主体不同评价指标不同、课程不同评价指标不同”的多视角、多层面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3 环节”——宣传动员、组织管理、质量监控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利益相关者多、价值观指引性强、信息沟通及时等特点,因此质量评价组织部门首先需要在开展工作前就评价主体的参与度、评价主体对质量评价的认知度等进行比较充分的调研和宣传动员。其次,要针对评价系统运作、评价操作流程、信息沟通渠道来把控细节。校内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有人力资源保障即评价主体积极参与和配合,以及完善的制度保障( 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价制度) 之外,还需要加强质量监控保障,即构建“教学管理、教学督导与学生管理”为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五、 “2 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为了量化评价课程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多层面、多视角去把握课程教学质量可感知、可操作的因素,分析相关变量,剔除无关变量,再具体化为相应的指标。在定性评价方面,以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为主,实现自评标准差异化、自评形式多元化、自评内容从描述走向反思、自评过程从对立走向对话。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学管理人员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以跟踪听课、随堂督导、教学巡查等方式做出定性描述。

    六、“4 应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之意不在于证明孰优孰劣,而在于“三促一强”: 第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人格的发展。知识习得、能力增长、素质养成、人格塑造都离不开教师的“教”。第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体现在教师角色变化、专业知识结构优化、专业精神与道德提升、教师人格的完善等方面。第三,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持续对课程、实践以及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创生和建构具有个人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从而指导教学实践和推动教学改革。第四,强化院系教学管理。院系教学管理系统主要针对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辅助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摘自《重庆高教研究》2018年第1/邹媛等

 

它山之石

  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的困境及优化

    尽管教育第三方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还存在着发展环境、机构自身、监督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从环境建设、市场效力、舆论监管等几个方面开展科学有效的改革,就可以充分实现教育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和价值。

    一、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学校和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相互的协作,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共同设计评估方案和规划,确保教育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和专业化。在评估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学校单位要对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机构在经费资助和内部人员配置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针对其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和问题给予合理、有效的帮助和解答。在评估之前,要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资格认证和审查工作,以确保其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专业、多元、规范的教育第三方评价

    第三方教育评估既要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从旁观者的视角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这就客观上要求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要有高度的专业性。评估小组的成员要广泛涉猎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评估活动的设计、筹划和实施。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机制,引领教育第三方评价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评估结果的使用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改进、引领和激励等功能。

    三、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管

    政府首先要对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和认证工作,确定其具有依法成立的条件和资格。学生及家长可以依据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对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甚至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信息反馈,以便于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或者改进。社会舆论和媒体可以通过详细调查、跟踪报道、宣传推广等手段对教育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监督,既能加强机构自身的自律,又可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摘自《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30/刘 鹏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研究述评

    学生教学信息员及其制度,是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项内部制度,自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就孕育了这项制度生存的土壤,并在大学发展及其组织更替中由学生自治和自我管理思想演变而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数量快速膨胀,加之现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精英时代大为强化,使当今的大学内部治理面临巨大压力。积极建设并发展诸如学生教学信息员这样的学生自治组织及制度,是每一所大学都必须重视和加强的一项工作。

    学生教学信息员及其制度在大学这一特定机构中的存在与发展,有一系列的法理依据,并非是一项可有可无或不置可否的制度。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属性、消费者权益法则、民主管理要求、依法治校及大学章程、教育主体性原则都对发展学生信息员制度及学生自治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大学存在发展的法理依据。一所大学必须在这些法理依据之下,维护并支持学生信息员制度及其它学生自治形式,这不仅是顺应法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当今大学生由公费演变为自掏学费接受教育之后,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教育“消费者”,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学生知晓、参与、共享教学管理乃至学校治理的权益。

    当前学生教学信息员及其制度在大学的生长普遍面临困境,其最大的困境就是大多被流于形式或作为面子工程,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效应。处境尴尬、素质能力欠缺、教学信息价值缺失和考评及激励机制缺失,是目前学生教学信息员及其制度进一步建设、发展和发挥效用面临困境的主要体现。消除这种困境,需要大学及其内部治理从思想上重视,从认识上提高,在体系设计、制度建设、政策补充、措施加强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开展工作。只有这些障碍得到清除、政策得到明确、机制被理顺,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乃至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从而走出不置可否的“面子工程”境地,实质性地为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摘自《文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2/钱春富等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与发展的路径探析

    进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它同时也是教学督导进步的动力。目前高等教育在现代教学观念上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应该在继承上进行创新,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创新发展: ①把教师与学生当成督导主体,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督导是经过对教学信息的研究,推动教学与管理进行合理沟通,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当成目标。以人为本做好教学的督导工作也要求督导工作人员必须要以激励作为贯彻的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为指导,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②积极进行全面覆盖的督导形式。在开始督导工作创新阶段时,督导工作的范围应该做好全面延伸。这里说的全面覆盖指督导工作必须含有全部招生、就业,评价教育的全部过程里,这样才可以开展创新型教学督导工作。③以鼓励为主,使用公正的评价方法。评定准确说的是优劣的评定,奖惩的评定以及等级的评定,必须要保证评价是公正客观的。要求工作人员认真的进行听课和调研,掌握好基本的信息和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量化评价,争取做到精准,不能失去公正性。

                        摘自《黑龙江科学》2017年第1/祝伯红等

大学的“文化担当”

     谈文化担当,首先得敬畏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这是“文化”最早的出处了,可见文化与人类息息相关,离开文化,则“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卡西尔认为,用符号创造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文化已经关涉人类的尊严,文化直指人心,因此要对它心存敬畏。儒典《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训诫,既是永恒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应该肩负的“文化担当”。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对普遍高深学问的追寻,决定着大学要坚守真善美之维。大学的文化担当,或者说大学人的使命,不仅在于象牙塔内的坚守,更在于开时代风气之先。大学的文化担当应注重主体多元化、方式科学化、内容特色化。大学文化的担当在于独立纷繁之境而坚守“本心”,并能将此特色如泼墨渲染般发扬开来,辐射社会,哺育大众。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这便是大学文化担当的目的所在,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亦是中国千秋梦成之基!

                     摘自《北京教育(高教)》2017年第Z1/铁铮

教育中的软暴力探析

    教师的冷漠对待以及语言暴力给学生所带来的精神世界的伤害,即软暴力。

软暴力不仅具备了硬暴力所具备的强制性、侵犯性和危害性,还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动机迷惑性、施暴危害的隐蔽性和施暴方式的多样性,正是由于它不是像硬暴力一样直接对学生造成明显的伤害,所以极易被教师和家长忽视。教育软暴力与现代教育所要求的育人为本和传统教育伦理中的有教无类相背离,引起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摇,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泯灭了学生快乐的天性,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笔者认为,遏制教育中软暴力的伦理调控路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容乃大——增加教师的胸怀包容性

    包容心的缺失是一切教育软暴力的根源,理解和爱是一切关系融洽的基石。增加教师的胸怀包容性,不断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对于学生无论是人格上还是情感上都要一视同仁,在纠正错误或者惩罚教育时教师也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惩罚技巧,要了解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讲究方法策略,让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又能维护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使教育事半功倍。

    二、谨言慎行——提升教师的职业严谨性

    在教师的各项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核心和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懂得反思自己的言行,增强自我监督意识和自律意识。教师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格培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精神层面进行指引和严格要求,让学生在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影响下做到自主、自律、自强和自爱。

    三、修身行先——增强教师的素养自律性

    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学习性,其向师性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影响。因此,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以身言教,要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以自我的良好素养和自律人格来感染每一位学生,学会鼓励和赏识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唤醒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尊、自信、自律。

                               摘自《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6/张祎

可参阅文献目录

1.   王明生,王叶菲. 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 (Z2):10-12.

2.  宋艳辉,倪 晗. 简析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8:134-135.

3.  郑晓静. 论大学的人民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7,(5:18-21.

4.  韩 荣,马 玲,宋志新,张明军. 地方医学院校学生评教的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策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1:128-130.

5.  胡 雁,谢 锦. 高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84-86.

6.  徐娉娉.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 报,2017,(4:23-26.

7.  张宗卫.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影响因素及分析J].时代教育,2017,(17):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