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48期 《教研动态》(定稿)

2018年09月29日 12:10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JIAOYU  JIAOXUE  YANJIU  DONGTAI

Trend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视点聚焦

l  中国高校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l  教师培训机制改革引论

l  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审视教师培训

l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新探

l  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培训研究

l  资源众筹:“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

它山之石        

l  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l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理论范式

l  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之桎梏

l  论“读书之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l  灵活学习背景下大学教师发展的路径

l  美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对我国的启示

可参阅文献目录                          

48

河南中医药大学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编

 
                                          

                                               201712


 

 

 

 

 

 

 

 

 

 

 

 

 

 

 

 

 

 

 

 

 

 

 

 

 

 

 

视点聚焦:教师培训

中国高校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高校教师培训对于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纵观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各地的探索和实践虽有序开展且积累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较多难题有待攻克,障碍有待扫除,培训成效难以达到预期。基于此,本文旨在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师资培训现状分析其发展特征,探讨高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更好开展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及特征

    1培训内容:引导教师综合发展

    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在尊重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注重综合发展。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始不同程度地丰富培训内容,充实发展内涵,旨在确保教师培训能够广泛涉及学术培训、技术培训、教学能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等,敦促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等方面全面、协调进步。

    2、培训形式:顺应网络化潮流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师资培训紧跟网路化的时代潮流,最具实践意义的当属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形式创新,“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联动的网培体系的高效运行,适应了信息社会学习需求和 “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时代特征显著。

    3、培训理念:从 “培训”到 “发展”

    为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 “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在借鉴国外大学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转移到教师的全面综合发展,培训理念由 “培训”向 “发展”转变,教师发展的理念探讨随之上升到顶层设计,作为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组织载体和架构,教师发展中心也在其前后成立。

    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满足了高校教学科研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很多经验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国情特别是教育模式不能有效匹配,这就使得如今的高校教师培训状况并不理想,在一些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各级职权厘定不明,中心自主空间较小;工作内容陈旧片面、多样性不足;活动形式单一僵化、针对性不强;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功利价值导向突出;培训机制不健全,教师参与动力不足等等。

    三、高校教师培训的优化路径

    1、拓展创新培训内容及形式

    培训内容及形式的设置应力求实现多样性、针对性、实践性、前瞻性的结合,方能增强教师教研工作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一方面,高校教师培训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逐步实现多元化。另一方面,在培训形式上要根据个体、年龄、学科、性别差异等因素,针对不同类型教职人员制订活动方案,凸显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倡导落实人文服务理念

    高校教师培训应遵循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构建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新型的良性合作关系,教师不再处于被控制与被管理的传统地位。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将教师发展中心打造成教师之家,满足教师的全面需求。

    3、协调推动教学科研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紧密相连、共同促进的,高校教师发展应当既有教学,又有科研。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宏观政策层面平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教学、科研权重,二者权重应根据学校的培养方向、教师的需求和兴趣、教师所处的不同职业阶段以及不同教学层次来决定。

    4、健全培训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能够满足我国高校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培训机制亟待探索。健全培训机制以期促进高校教师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能够自愿参与、自由交流,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             

 

                           摘自《教师教育论坛》2017年第5/权灵通等

 

 

教师培训机制改革引论

    在影响教师培训成效的各种因素中,培训机制是一个关键因素。当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时,寻求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以平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博弈关系就成了教师培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而,建构科学

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就成为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何谓培训机制

    一般认为,教师培训机制是一种社会机制,是教师培训制度及其运作方式,是培训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包括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培训相关机构在对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和方式方法。教师培训机制具有实践性、制度性、操作性、多元性的特征。

    二、传统教师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实施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教师培训实践中,部分培训项目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重复培训现象突出。

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是培训实施的核心。教育理论培训过多是培训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任何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教师培训更需要灵活多样的形式。另外,培训教学设备、培训材料过于陈旧,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2、培训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

    督导评估是教师培训管理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对教师培训的有效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首先是培训的监督检查责任还不明晰,其次是对参训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还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甚至培训机构内部的监督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也不够健全。

    3、培训激励约束机制缺失

    一直以来,教师普遍缺少参训动力是培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和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过分行政化、培训内容与形式不能适应教师需要及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密切相关。再者,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的措施不完善。很多教师往往因为行政命令和相关规定,只是被动参与培训。

    三、构建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的基本思路

    1、培训决策管理机制 

    教师培训决策管理机制主要涉及教师培训政策制定、管理分工等方面的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培训机构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新形势下,应致力于构建省级统筹规划、市县实施落实、学校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教师培训决策管理机制。在教师培训的决策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做到分工负责、统筹安排。

    2、培训实施创新机制

    培训决策管理关注的是培训的宏观问题,而培训实施则涉及培训过程的具体问题。创新培训实施机制主要包括培训内容更新和培训模式创新两个方面,这是关乎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完善以培训标准为导向的内容更新机制。培训内容是决定教师培训质量的根本因素之一。其次,落实以自主选学为中心的模式创新机制。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就要通过创新培训模式,建构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3、培训质量监控机制

    培训质量监控既是教师培训效益评估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训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完善高效的培训质量监控机制是培训专业化的基本保障。培训质量监控机制包括督导监控体系、后期跟踪与效果评估等。首先,建立以全过程质量管理为导向的督导监控机制。其次,完善以训后跟踪和效果评估为核心的效果评价机制。

    4、培训实施保障机制

    培训保障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手段,将培训有关教育资源要素统合起来使之为培训服务,为项目实施提供基本条件保障,一般包括培训经费和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观念导向等精神条件以及制度支持等方面的保障,涉及培训机构遴选认证和审核机制、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培训资源开发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摘自《郑州师范教育》2017年第5/王俊明

 

 

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审视教师培训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割裂的问题一直是教师培训中最突出的问题。教师培训者多认为教育实践的提升必须借助教育理论,因而重视理论培训; 而教师依然认为一般教育理论空泛无用,他们喜欢的是能够直接改进实践的应用型理论以及好方法和好点子。

    一、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认识

    从教育研究的发展流变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范式都在关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虽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割裂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但这些研究不断推进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使我们的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作用和转化方式。

    1、教育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践

    教育理论之所以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践,与这些因素有关: 教育理论不同于建立在强因果关系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是软理论; 教育实践不同于技术制作,教育实践的目的与行动、工具与价值始终不可分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改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理论虽不能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常常是隐性的,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一,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实践。第二,教育理论的作用在于提供给

教师启发、思考,提供给教师改进教育实践的假设。第三,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个人理论与集体理论的提升。

    3、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转化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关键。因此,只有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启迪教师的思维,促进教师判断能力的发展,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根据以上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教育理论不能直接转化为实践,而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判断作为中介,因此,教师培训并不在于给教师传授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是否借助教育理论启发了教师的思维,培养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1、培训者应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首先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使教师认识到,优秀教师不是汲取好点子的操作型教师,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的教师。教师发展既需要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行动理论,也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开拓眼界、启发思维的学术理论。汲取操作性方法虽能在教学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会窄化教师的眼界,限制教师的发展高度。

    2、培训者要帮助教师在教育理论中辨认自己的实践

    教师培训者首先应精心选择具有实践关照和实践情怀的理论,它们能够帮助教师在教育理论中找到自己教育实践的位置,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提出方向; 同时,教师培训者应尽量结合教师的经验阐述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生长; 个人理论不断提升,才能促使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生活生命的一部分。

    3、培训者要善于通过问题探究教学,启发教师思维,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

    问题探究式教学基于教师的实际困惑,能激发教师探索学习的欲望,满足教师的求知需要,促使教育理论的建构与内化。教师培训者还要结合课改实际给教

师创设一些富含教育意义的深度问题。同时,教师培训者还要在教学中给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探究气氛,允许教师发表不同观点,鼓励教师对教育理论进行批判质疑,这些都有利于启迪教师的思维,提升教师的判断能力,形成教师的实践智慧。

    4、培训者要重视课堂上互动生成的教育理论

    培训者要重视经由培训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生成的教育理论,并善于把这些生成的理论进行结构化、组织化、系统化,然后反馈给参训教师,从而让教师感觉到所学的教育理论就像是在上课过程中产生的,而培训者只是一名助产师。

                     

                       摘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岳欣云等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新探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得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新时期,工会应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来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方式,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点的培训方式,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实现培训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新时期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每个高校在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的重要保证.教师培训是一项基础性的教育项目,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帮助高校实施教学改革.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来看,教师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有的教师培训方式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系统讲授,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研讨教学等.但教师亦表示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操作性较差

    传统模式下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在指定的地点进行,教师因参加培训而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调整学校的课程安排,牺牲家庭生活;如果培训是在异地进行,则会更费周折.这种教师培训模式不能让教师兼顾在职工作、学习培训工作和家庭生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培训,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

    2、时效性较差

    社会迅速发展,理论知识、思想观念也随之迅速更新.从理论知识的出现到广泛传播到学习交流再到实践应用这个过程是非常迅速的,传统模式下教师的培训从确定培训主题到组织培训会议这一过程又需花费一段时间,而这让理论知识的更新、传播的实效性变差,让教师无法把本领域最新的理论知识及时教授给学生,无法有效转化新知识运用于教学,从而无法很好地将切合时代需求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3、培训模式单一

    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通常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大会培训模式,即专家教授单向给与会教师灌输或分享知识经验,不能根据教师个体需求来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具有浓重的整体化培训色彩。

    三、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全面来临.手机、电脑、平板的使用和大数据、云软件、网络共享逐渐与教育紧密相连,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着教育培训的形式.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个:

    1、微信公众号培训方式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交软件之一,微信因其操作简单,社交功能发达而广受青睐,使得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成为一种可能.在微信的诸多功能中,微信公众平台因集互动交流、图文推送、数据统计、用户管理、平台化功能开发等功能于一身,近几年来许多个人、工作室、培训机构、学术组织等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培训;而教师也可以搜索不同的关键词,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目标的公众号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2、微课制作与分享

    制作微课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师知识讲解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微课资源便于传播和分享. 同行教师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3、慕课

    慕课是一种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也是一种新型的自我培训模式.只需一个邮箱就可免费注册参与,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提供了分门别类、海量、优质的课程供学习者选择.每门课程定期开课,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多个环节:观看视频、参与讨论、师生互动、提交作业、考试等,也有着相应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 学习者创建适合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和周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摘自《赤峰学院学报》2017年第5/陈 彬

 

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培训研究

    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体应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职业化改革新形势,着力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综合素质,为高校职业性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重要的外在促进条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现代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特点而言,其培训工作目标、培训工作的侧重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教师培训活动中服务性因素的开发不够深入,为高校教师职业化发展提供的服务作用不够明显。因此,在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培训探索中,要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与职业性人才培养要求两方面展开,确保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一、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的服务作用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岗前的职业培训,是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培训中,以职业道德素质服务作用为重点的职前培训过程是彰显高校教师培训作用因素的重要方向。

职业道德素质服务作用构建应结合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形成社会意识形态正确认知心理。教师职前培训中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必须具体阐述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积极推动教师认识到前期社会投入的不断加大,有助于后期社会回报的持久化,而前期社会投入小,则会使近期社会回报不可持续。

形成教师社会意识形态正确认知心理,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发展方向指导教师客观认知社会发展形势,为升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提供积极的推动力量。这是高校教师培训作用性因素探索的全新构成条件。

    二、职业规划能力的形成的服务作用

    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部分,职后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在于调整教师工作现状,为高校教师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引导与服务。职前教师培训,强调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心理,旨在引导教师准确建立职业生涯目标。职后教师培训,是通过具体实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指导教师优化职业发展目标,从而体现教师培训工作的服务作用。在职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形成的服务作用因素构建中,将对高校人才职业意识导向的正确引导作为服务重点,促使高校教师能够立足学生社会职业发展新要求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保障教师近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准确性。同时,为高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引导提供相应的服务,将教师引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方向,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目标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师培训以合理规划教师职后职业生涯为重点,并为之提供具体服务,促使高校教师能够满足当今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服务作用

    高校需要通过教师培训来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及综合竞争力。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以教师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发展为重要目标,为高校教师顺应时代教育发展大环境提供重要的服务条件。构建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发展服务作用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导教师感知自身作用与角色定位;二是引导教师关注自我社会职业发展方向;三是引导教师职业发展取向保持准确。在引导教师的自我作用与角色定位中,指导教师客观面对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的必然形势与要求,优化教师在高校教育职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引导教师职业化发展的关注视角方向过程中,以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新要求为根本,全力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目标规划、职业思想、职业素质的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取向关注视角的引导,应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高校教师客观认识教育新形势,为高校教师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及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作用。

    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全面深入开发服务性因素,以服务为导向引导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培训活动中,结合对教师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能力的引导,优化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理念及培养路径建设,对高校教师职前、职后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高校教师适应高校教育发展新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促使高校教师能力与素质、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能够面向职业化发展新方向。

                         

                              摘自《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14/王宏仁

 

 

 

 

 

资源众筹:“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

    为了破解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痼疾,使课程内容紧贴教师的培训需求,开阔丰富的课程资源共享功能以及个性化课程的设置,吸引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解决投资者前期课程资源投入风险,将教师培训巨大的投入发挥最大效力,从而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探寻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的内涵与价值

    众筹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它充分利

用了互联网的传播特性,通过网络方式来发布众筹项目,并由众筹项目者向大众展示项目内容,从而募集所需要的资金援助。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众筹明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依靠大众,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以各大学校及其教师参与为基础,是基于大众支持的课程供给,并非行政命令或市场行为的课程供给改革;

二是具备多样性,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中,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例如自由众筹等;三是注重创意,项目发起人必须首先将自己的创意文案完成并通过众筹平台机构的审核才能发布,创意的来源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程众筹能够缓和教师培训的供需矛盾、能够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能够保障教师培训成果绩效、能够降解项目失败的风险。

    二、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的实施路径

    实现课程众筹,将为教师的培训质量带来巨大的可见益处,然而,传统培训模式的思维惯性和积淀习惯,也为培训模式的变革增添了不小的阻碍和变数。要破除旧的积习,再造培训流程,需要创设课程众筹的先决条件,做好前期准备,洞察课程众筹的运作过程,完善实施,最后还要落实制度方面的各种保障,确保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1、课程众筹的条件创设

    项目发起者在策划阶段就在众筹学习平台上向教师发布项目课程标题,根据教师的反映判断对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并根据教师意见完善选题;众筹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时代发展向发起者提供课程培训项目,参与到课程培训流程中,众筹将给予教师参与感、归属感和某种成就感。

    2、课程众筹的组织实施和运作过程

    课程众筹的组织实施和运作主要分为众筹准备、众筹开始、众筹进行、众筹结束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课程资源获得众筹的门槛资格,首先,构建好的众筹课程学习平台上,项目的首席专家和有需求的老师向众筹学习平台发出培训项目教授的申请或者是需要学习的培训项目申请。接着,众筹学习平台管理机构会对该众筹项目申请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审核。第二阶段是众筹开始阶段。这一阶段是吸引资金投入的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发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达到参与的人数目标或者是资金数额目标,众筹培训平台还要向参与的学员进行广泛的在线宣传。社会上潜在的受培教师会通过众筹式的学习平台,了解到该项目的培训,或者该课程的培训。第三阶段进入到众筹的实施阶段,在前期对课程众筹宣传的基础上,吸引一些学员的主动参与以及潜在的观望学员的注意力,这些人员是决定众筹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与此同时,众筹式学习平台继续向参与者和观望着发布最新的众筹进展信息,以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达到众筹目标。众筹目标达到之后进入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参培的教师会继续参与项目方案的设计,一些优秀的教师,甚至会获得辅导教师权。紧接着,学习平台向参与学员和教师开通在线培训项目,参与培训的学员将通过众筹式的学习平台,进入交互式的培训学习。

    三、课程众筹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首先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和思路,接受“互联网+”对教师培训带来的巨大变革的可能性。从国家培训项目的设置、要求和对地方培训项目的指导方面,允许对课程众筹的试点工作,承认众筹项目培训的资质,鼓励利用互联网思维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创新。促进教师参与培训项目的热情,降低培训机构投入的风险。其次,课程众筹的成功还需要完善的保障。众筹学员的投入如何在众筹失败的时候得以及时退回,众筹课程教师的知识版权如何保障,众筹学员参与到教学之中后,其参与的活动是否应当获得一定的回报,这些都需要在课程众筹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摘自《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第36/黄越岭等

 

 

它山之石

   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拔尖的多样性、创新的应用性和更鲜明的地方依存性等独特内涵,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服务优秀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崛起中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理应主动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职责和使命,克服办学格局、办学基础、办学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坚定信心、加强改革、办出特色,与“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道,为国家和区域建设培养一大批各种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路径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符合自身拔尖学生培养的适配模式,而不是盲目照搬一流大学。一方面,要立足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必须体现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条件等”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区域内的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特点,突显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②加强高水平师资建设。对于师资建设而言,一方面是加强校内的政策支持。虽然地方高水平大学师资总体还较薄弱,但可以通过政策制度引导更多校内的优秀教师投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比如设高岗选聘一批教授授课,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或是在校内设立拔尖学生培养导师奖等,促进更多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等主动承担拔尖学生培养任务。另一方面是注重向校外选聘兼职导师。充分利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区域影响力,聘请区域行业企业中的科技专家、企业家或是文化名人等担任兼职导师,不断拓宽学生眼界。③改进招考选才机制。针对生源竞争态势,地方高水平大学应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来探索改进招考选才机制。在校内,要结合国家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探索优秀学生招考新机制。在校外,则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属地中学的联系联动,提早到中学“选苗”,形成大学与中学连贯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1/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理论范式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理论范式以“文化生命”为存在论假设,以“体验-表达-理解”为认识论假设,以知识与生命的意义关联为知识论假设,以历史解释学为方法论。它主张对教育主体进行文化-生命诠释,追求教育过程的陶冶性和理解性,突出教育的教化性,形成了以“教育爱”为核心的教育关系论、以“理解”为主旨的教学关系论、以塑造完整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功能观。它将历史系统分析法运用于教育理论研究中,注重教育事实的历史性、教育研究对象的文本化和教育理论建构的历史系统性。它主要包括生命论、理解论和文化论。首先,它以生命哲学为立论依据,研究生命的构造形态和个性类型,以此阐发与教育主体有关的理论观念;其次,它以文化哲学为理论背景,研究文化的构造形态和价值体系,以此阐发与教育资料有关的理论观念。最后,它以理解心理学为心理依据,研究文化形态与生命构造之间的关系,亦即主观生命达于客观文化世界的心理机制和方法,以此阐发与教育过程有关的理论观念。而教育就是在生命与文化之间建立关联,在客观文化价值与主观精神构造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感知、接触、体会与融通,以实现生命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完整人格的文化塑造。

                             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2/徐国英

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之桎梏

   目前,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保障和提升大学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诉求。然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中却举步维艰。传统文化中唯古是法的价值取向、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核、注重功利强调当下的文化特质,大学教育理念中“教学非学术”的狭隘学术观、知识本位的传统课程观、教书匠式的大学教师观等,以及大学管理制度中教师资格制度缺失、教师评价制度中过度强调外显性价值、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缺失等,均制约着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和效果。鉴于此,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实现让学生从单向听讲到师生对话、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目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跨越文化和心理障碍,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定位和对课程文本的信奉;教师要主动质疑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高校相关部门应健全大学教师资格制度,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不要过度强调大学教师评价制度中的外显性价值。

                         摘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包水梅

论“读书之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21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崭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界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为了迎接好这个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阅读经典,体会“读书之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实有效途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当前我国高校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记忆载体,向我们描绘着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高超。读书能够使我们增长知识和技能,充实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通过言语的幽径领悟到古圣先贤曾经达到的精神高度。读书能够在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播种珍贵无价的快乐。

    阅读经典,体会“读书之乐”,能帮助大学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对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钱理群在《约会名著》的序言中提出了“怀着欢度盛大节日的心情去阅读经典”的命题。这个提法和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说法不谋而合,都指出了“凡人及时读书,便可无时不乐”的效果。读书本身就是其乐无穷的,能够极大地丰盈、充实、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进而优化我们的人生。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对人文学科的学习,更有甚者对读书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堪忧。我们有必要改善当前的大学生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在人文通识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经典,感受“读书之乐”,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读书给予人的快乐,把对分数的追求降为次要的目的,这门课程的教学才算取得成功。因此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努力培养读书人,为学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52/张丽娟

灵活学习背景下大学教师发展的路径

    灵活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从教学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灵活学习是一套教育哲学和制度,赋予学习者更多的独立自主性和对学习的掌控以适应他们特定的学习需求.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

灵活学习是一种运动趋势,它摆脱了由教师或学校预先设定学习范围,而趋向于学习者拥有大量的对学习范围的选择。它包含了学习什么、何时学习、哪里学习和如何学习等方面的选择性之外,也包括了学习准入的灵活性、学习评估方式及评估时间的灵活性。灵活学习主要特点包括:学习的便捷性、知识的丰富性、学习的低门槛性、知识学习的非系统性。

    灵活学习是大学习观念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必然引发传统大学中教与学的变革和反思。在灵活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角色与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在灵活学习背景下探讨大学教师发展路径尤为必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①从 “技术”的角度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必定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在传统意义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数字时代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强调人们在检索、获取、存储、制作、展示和交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网络交流和合作。随着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也是教师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之一。②从“学”的方法关注教学法的转变。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成为好的学习者,然后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获取新知的途径,还要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学习。这样,知识的选择与配置与其说是教师预先给定的,不如说是教师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建构的。③从 “混合学习”的视角推进教学的实施策略。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资源丰富、交流便捷的强大功能,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以学习效果和效率最优化为目的,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同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它既可以把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也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那种面对面互动交流模式。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9/樊平军

美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除了体制内的公办学校外,还存在着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与体制内学校相对应的家庭学校、公校私营的特许学校、满足不同信教家庭需求的教会学校、

专门培养具有某方面天赋的贫寒子弟的老虎伍兹学习中心。这些独特的办学形式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丰富着美国的教育文化,也拓展了创办教育的多元化渠道。这对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诸多困境提供了参考。

    一、联合多方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拓宽办学渠道

    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不仅拓宽了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打破了政府对学校的垄断地位,而且对公立学校办学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有利于形成教育资源提供者的多元化和竞争性的格局。将择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也能为基础教育发展找到新的动力源泉,新型学校的加入势必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促使学校教育服务更多地考虑受教者的诉求。

    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

    “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存在机械化、模式化,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够满足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多样化人才,教育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形式上也应追求多样化。

    三、开设多种课程,增强课程特色

    现代信息瞬息万变,开发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课程,突出课程时代感与创新性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融入了很多科学与技术创新的成果,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非常强。我国在课程设计上需要设计出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具有实用性的课程,要突出强调学生的运用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参与及变革创新能力,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纳入教学知识体系。

    四、加强教育立法监督,保证基础教育良性发展

    义务教育法是我国目前通行的教育法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了人们多样化发展的实现,教育体制的一统与教育模式的单一不适应人们多样化发展需要。倡导教育立法,允许各种形式的学校存在,并使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接受法律监督,从而保障基础教育良性发展。

                              摘自《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36/黄 俊等

可参阅文献目录

1. 田穗.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教师培训体系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7):92-94.

2. 周钧,张梦雨,陈林. 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70410):18-23.

3. 刘俊学.慕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生态格局J].现代大学教育,2017,(6:90-95

4. 闵维方.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3:123-136.    

5. 刘健智,周婷. 探究式: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7,(3:20-26. 

6. 眭依凡. 论大学问题的悬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82-94.

7. 刘传霞. 论高校良性教学文化形成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大学教育,2017,(10: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