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第29期

2013年05月14日 17:54 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中心 

 

Trend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教育教学

    研究动态

河南中医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中心编    2013年4月22

29

视点聚焦

l       创新思维 构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l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l       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考

l       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l       五年制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l       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l       调整结构 促进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它山之石

l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学的三大因素

l       不同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l       回归实践:让教研项目真正推动教学改革

l       中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研究

l       浅谈高校教学竞赛对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l       高等院校考试改革的探索

l       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l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参阅文献目录



视点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思维构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21世纪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战略核心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人才。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加快知识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学院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及医学人文素质的教学体系,构建了重视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基础课、实验课、选修课课程体系,达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开设《医学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等课程,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训练。在学分制教学计划中,引入创新学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均可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调整课时结构,精简课堂教学总时数,增加实践操作和自学环节,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实习前的培训教育;注重临床技能与诊断思维训练,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考核制度、评分标准,规定岗前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临床实习。

三、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落实学科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的融合,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影视鉴赏》等课程。

四、聘任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一般为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指导,与学生定期交流、适时安排专题报告,专门给每位导师配发了《本科生导师手册》,详细记录指导内容与指导过程。

摘自《西部医学》2011年第11/王璐等

◇    ◇    ◇    ◇    ◇    ◇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面临如何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挑战,本科教育历史较短的地方高校尤为如此。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近教育部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校内部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成为倍受青睐的突破口。

一、“211”人才培养模式

某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形成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素质基础,能力本位,应用导向”为实施原则,以适度通识教育+应用性专业教育为内涵,以校企联合培养推进系统化教学改革为主要实现路径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运行方式是,用24左右的时间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用14左右的时间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提升专业理论素养;用14左右的时间通过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简称“211”人才培养模式。

二、“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系统性、生本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不要求严格遵循“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运行方式,而重在其原则和内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运行方式,在时间分配上都可灵活进行富有弹性的系统化改革。“一年实践”是指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应合理分配在不同学期进行。

该模式以六个“符合”为具体目标,即: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及结构符合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符合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办法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管理机制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它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实施主体,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先导,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的要素进行系统化教育教学改革。

三、“21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

过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是学校独自完成,缺少与企业密切合作;或是在学习兄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补,反映不出不同类型学校的特色,导致人才培养在宏观设计上出现偏差。“21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学生共同联合设计。共同审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要灵活设置应用型专业方向;共同讨论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共同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

2、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以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目标,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21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是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目标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遴选确定教学内容,删除陈旧、重复、定位不准确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同时,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推广以优秀教材、教学指导书、系统课件等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改革。该模式倡导以高效为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取传统或现代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精炼课堂讲授内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强化课后辅导、训练指导和个性化引导。同时强调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分类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强化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综合评价。

3、实验实践教学

21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变学校独立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的现状,建立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的新机制。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案,共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另外,学校还强力推行集中实习,实习时间最低不少于一学期;实行主要实践环节的“双导师制”,课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应用性课题研究;积极参加以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学科竞赛、实践实训与科技创新活动。

4、教学管理机制

211”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就是要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原则,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和课程负责人制,要求每个专业必须与至少一个行业的代表单位建立联合培养体制,鼓励聘请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士参与教学,激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或开展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并设计某一阶段的学习计划。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为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

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8/李儒寿

★    ★    ★    ★    ★    ★    ★    

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考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规范性文件,在学生培养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它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为此,随着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专业培养方案也应与时俱进的不断进行优化,这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医学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未来发展。可见,高等医学院校不能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任意和随意的修订,它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及遵循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符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对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并明确各自分工

为使全校高度重视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及保证修订工作的顺利开展,需成立专门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各院系等组成,制定方案修订流程,并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只有在全校各相关部门及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努力下,方案的修订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2、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关键,它处于核心地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影响着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因学校层次、定位和办学理念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在重新确定培

养目标时,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以及考虑当前医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学校现拥有的教学资源等,同时,培养目标也应充分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3、需提前对原专业培养方案运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前,需针对目前正在运行的专业培养方案状况向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题涉及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等,以便了解学生对培养方案的认知和评价,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方案修改意见。

4、科学规划、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培养方案的主体内容,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基础工作。首先,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确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各课程类别的合理比例,充分考虑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作用,删除陈旧和重复的课程,适当增加新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向,以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前沿知识。其次,当今社会需要医学人才具有综合知识结构,这必然要求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使课程向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也能有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再次,大力加强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保证必修课程开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使选修课程呈现多样化,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素质与人格培养。最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临床实践教学内容。

5、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需进行反复论证后,才予以正式实施

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拟定的初稿,需提交给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进行讨论,这包括培养方案是否和培养目标一致,以及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具备系统性、关联性、可行性等。只有经过了委员会的反复论证并一致通过后,才能正式实施新的专业培养方案。

摘自《专业与就业》2011年第20/刘正桂等

◎    ◎    ◎    ◎    ◎    ◎    ◎

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层次、服务类型,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将来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着重培养高校学生的优秀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成为新世纪的具有国际眼光的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有:

一、按照高校的高等教育基本原则,应遵循基础业务与综合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因材施教,积极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发其潜能。各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坚持行业标准从而制定本学校专业的标准,创造新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得到优化,加强综合设计的训练,增加工程相关科目,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要做到合理设置选修课的学分,着重增加动手操作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学校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鼓励学生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全面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四、着重加强对公司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开创“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对操作、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整体上的优化组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五、加强高校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先进教育办学理念,有效做到教师团队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整体上的大局观,力争做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一致。

六、学校应大力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方式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同时做到减少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并增加实践教学的有效时间;增加专业重点内容教学和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本领。

摘自《高等教育》2012年第10/冯翊等

☆    ☆    ☆    ☆    ☆    ☆    ☆    

五年制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代表无视中医教育规律随意设置。中医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模式。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的密切关系,教师不仅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应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有学者提出现代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的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

某高校开设了以培养高质量的传统中医人才,造就一批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医专业传统班。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拓展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师带徒授受为临床教学补充,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

培养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要从优化人才培养途径入手,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要发挥名中医的作用。根据新的人才培训目标,结合培养规格、知识机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重新修订了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遵循以下三点原则:(1)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作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奉献精神。(2)课程整合优化。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形成人才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将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强调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通过课程整合、重组等手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3)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规划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根据这三个原则,对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三点主要改革:(1) 跟名师。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为中医专业传统班30位学生每人拜一位浙江省省级名中医跟师学习,时间从二年级开始,持续3年,每周一二个半天,每学期进行考核。通过跟师学习,使中医专业传统班学生增加对中医事业的感情,树立牢固的中医专业思想,培养中医思维能力。(2)整合临床课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见习医生制三部分组成。大胆地将中医四大经典课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内经学分为两段式教学,在毕业实习前进行四大经典课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内经学理论学习,在毕业实习结束后的学期(第十学期)进行四大经典课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内经学临床应用知识学习。对七门中医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进行整合,合并成一门中医临床课程。(3)创立“见习医生制”。为使学生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中医专业传统班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中医临床课程学习后设立5人一组的见习小组。中医专业传统班以见习小组为单位,在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见习医生制。采取上午临床、下午分组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采用PBL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临床实践,又有理论提高。

摘自《新疆中医药》2011年第2/姚定国等

◇    ◇    ◇    ◇    ◇    ◇    ◇  

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注重本科教育基础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强调统一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据此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

一、靠近行业,面向就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靠近行业,与行业的需求实现对接。尤其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新的就业点。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种规划为人才提供了相当多的机会,这也为面向就业设计培养方案提供了便利,有条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充分利。

二、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培养方案,尽可能为学生的灵活选择创造条件

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也并非一定是环环相扣的线性过程。只要在学习态度上没有问题,大学生总是能够在现实中对各种情况作出反应,适时调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消除要获得某专业毕业证非得学习某某课程、做某项工作无某某知识不行的思想,转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

三、加强专业基础的教学

毕竟本科的学习不同于职业教育,面向就业,但也不能仅解决学生的技能问题,仅以其能够在毕业时就业作为目标。大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就业,乃至其幸福的人生。为此,专业基础的教育不可放松,大学生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过关,更要注重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工程设计能力。学生具有高度的选择自由也需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支撑。可能在其个性化的选择中,遗漏了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但能够依托专业基础,有能力在必要时,通过自学补足。

四、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及时结合,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敏感性。除了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学时之外,设计好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在实践环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问题。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更快地成长;通过实践,让学生找到更多的自信,高质高效地完成整个大学的学习。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3/贺利坚等

    ☆                    

调整结构 促进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深入分析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现状,寻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对策,构建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校集思广议,探索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原则,各二级学院酝酿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向大学教务处提出修订培养方案的工作建议。教务处制定《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征询教育和行业专家意见、听取各二级学院意见,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倡导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临床教学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①注重前期趋同、后期分化;②根据各方向特色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体现特色性、科学性、实用性;③注重“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改期;④根据专业方向班特色,设立教研室负责制及本科生临床导师制;⑤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为目的,强化临床实践教学;⑥发挥第二课堂优势,以科研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第20/陈志勇等

它山之石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学的三大因素

冯渊撰文谈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转向质量内涵建设,而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即将成为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因而既要重视教的资源建设,也要注重学的资源建设,更要关注教和学的协调发展。其中教与学的协调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它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随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命题而产生的。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目标性) ,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比( 经济性) ,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 需求性) 等三个方面。因而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相互匹配,也即协调。   

   摘自《江苏高教》2013年第1/冯渊

 

不同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易龙等在该文中系统地对国内外医学教育所采取的四种主要教学方法,即以讲义为导向的 LBL、问题为导向的 PBL、案例为导向的CBL 及以资源为导向的 RBL 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介绍了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中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应在实际运用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学制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

摘自《基础医学教育》2013年第3/易龙等


回归实践:让教研项目真正推动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高校教研项目存在研究导向的功利化、研究内容的理论化、管理过程的格式化和成果共享的封闭化等问题,邹永松撰文指出教研项目的本体价值在于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高校教研项目必须将推进自身教学实践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只有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需要从整体上改造教研项目的存在形式,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①营造重视教学的制度环境;②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③事前立项和事后立项并重;④管理方式注重参与和合作。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0/邹永松等

中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研究

临床实践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而目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临床实践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和中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临床实践教学成为目前医学教育的瓶颈,中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冷炎等阐述了其在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环节、手段、考核和监管机制等方面改革的举措,初步构建完成“阶梯式、交叉式”实践教学新体系,即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3个阶段,层层递进,使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逐步提高。同时,注意基础与临床、知识与技能、中医与西医、人文与医学的交叉,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

摘自《中医教育》2012年第3/冷炎等

浅谈高校教学竞赛对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提升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现状,并通过笔者参加教学竞赛的过程与体会,以及针对参赛教师的问卷调查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举办和参与教学竞赛是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且作者还对如何改进比赛过程提出三点建议:①增加评委对参赛教师的随机听课项目,即在选手报名后,由评委随机随堂听取参赛教师的授课并打分,作为竞赛的一项评分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更真实、客观地体现参赛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更大程度地推动参赛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②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项目。目前的教学竞赛内容主要是针对理论课教学。而实

验教学也是高校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医学院校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项目,既可以横向比较各个不同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也可以激发实验技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提高学校的实验课教学水平;③增加学生评委。选择 12 名学生代表,作为评委参与教学参赛,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加强教师同学生的沟通,使授课教师清楚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需求,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摘自《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1/李雅楠等

高等院校考试改革的探索


考试改革是启动和引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引导器,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考试制度的相对滞后,现行考试模式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考试改革的途径和策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周萍等撰文指出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深入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考试模式的转换来推动整个教学改革,公平、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考试改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


改革的顺利进行,既要遵循客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又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和实践性原则。考试成绩要与学生的能力保持客观上的统一。考试形式要多样化、综合化。既要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又要把考试作为一种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手段。同时要注意考试方法的科学性。考试方法的选用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目标,又要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全面发展。


摘自《光明中医》2012年第9/周萍等


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克服目前由于创新教育体系缺乏、创新教育受益面低而导致实行创新学分制困难,张西良等指出有必要研究适合多种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创新学分制实施要求和分层次创新教育思想,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融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于一体,建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创新教育激励政策措施,建立合格稳定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教育过程有效监督和管理,促进课外创新训练有效开展,将确保创新学分制全面实施。

摘自《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1/张西良等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很重要,它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桥梁。教学方法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影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乃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都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石媛等通过对目前高校教学方法现状的研究,阐明了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发挥高校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等创新高校教学方法的新对策。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石媛等

 

 

 

可参阅文献目录

1.      张扬等.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72-77.

2.      林海鹏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3(5):16-18.

3.      董瑞.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5所名校学院建设为例。高等理科教育,2011(6):66-70.

4.      田金玉.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教学比赛评析,卫生职业教育,2011(2):34-36.

5.      李桂萍.优化教学设计 促进有效探究,中医教育,2012(1):83-85.

6.      吴翠花等.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5):6-8.

7.      杨宇峰等.临床技能中心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国医药指南2012(12):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