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51期 《教研动态》(定稿)

2018年09月29日 12:14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JIAOYU  JIAOXUE  YANJIU  DONGTAI

Trend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视点聚焦

l  论科学研究在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l  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索

l  简论高校科研成果教育功效的实现

l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科研问题与对策研究

l  科研兴校理念与实践的思考

l  教育科研选题与论证要领解析

它山之石        

l  相对论视阈下的中医高等教育文化传承研究

l  教学媒体的发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l  让教育文明和专业起来

l  高校科研应导向哪里?

l  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可参阅文献目录                          

51河南中医药大学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编                                           

                                               20189


视点聚焦:科研与教育

论科学研究在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了医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科学研究的应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够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获取更多医学知识,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门。另一方面,促进了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医学生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这就需要他们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经过科学研究教育后,能够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研教育在医学生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 科研教育的应用,是提高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要求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及医疗卫生水平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创新能力及意识不足,阻碍着我们的进一步前进。因此,墨守成规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要想完善,医疗水平要想提高,就必须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关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转变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 科研教育的应用,是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要求

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总是希望培养的学生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生,他们也确实以此为他们的培养目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以促进目标的实现。现如今,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科技的发展带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医学也不例外,也在不停地前进着。医学的日新月异,就导致大学教学中相关的医学课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因此医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还要具有自学、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3、科研教育的应用,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

  医学研究需要在交流合作中得到发展,在高等医学院校之间会有交流,且建立在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基础之上,国与国之间也在不断加强合作,这有利于提高医学院校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科学研究领域这种新的方式出现,可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也不例外,学校在竞争中,实质是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这对整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在医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1、相关工作者要提高对科学研究在医学生教育中应用意识

这里提高的意识, 不仅仅说的是学校, 而是大到一个国家, 都要提高意识, 转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认识, 国家与学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 努力提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具体措施方面,笔者认为,要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本科科研指导教授,实验室要面向学生开放,让医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研。当前的科研实际情况是,医学生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科学研究,而本科生阶段的科研少之又少,而本科生的人数却占大多数,因此,应该考虑实际情况,给医学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

2、加大对科研设备的资金投入,完善科研体系

    科研设备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如果科学研究脱离科研设备终会陷入一场空,最终不能取得任何科研成果。而我们知道,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的科学,它的严谨性就决定了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疏忽,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熟练掌握知识,也可能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因为自身疏忽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如此看来,科研设备在医学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经费投入,针对学校而言,要加强对科学设备的管理,通过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来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的寿命。通过政府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使得科研在医学生教育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应用。

3、转变教学思路与理念,提高医学教育水平

在分析科学技术在医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时,不能仅仅关注医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还应该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师的素质提高。这里的教师不仅包括高校教师,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科研活动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科学研究技术的最新信息,最新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跟自身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广大教授可以在介绍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提供部分领域科学研究的临床素材,寓科学于教学之。

                       摘自《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年第1/刘伟等

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索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要求高校要转变思路,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科学技术,培养服务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那么,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变得尤为重要。科研与教学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应该是一体的,是相互依赖和互相促进的,应该共同发展。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佳选择。

    一、科研反哺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如今高校教师的任务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身兼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及时跟踪研究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把握学科发展的研究动态,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并将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以此实现教学促进科研之后,科研反过来再促进教学,即科研反哺教学。

科研反哺教学体制的建立,可以切实推动高校在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提高其人才质量和办学水平。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意义,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途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三,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四,全方位丰富课程框架,完善学科体系。作为诸多高校推崇的新模式和新做法,科研反哺教学对应用型高校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科研反哺教学的途径

1、把科研精神与教育理念相互融合

高校科研类政策文件数量的增多导致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出现,教学与科研的失衡进一步扩大。实际上,科研与教学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研素养,有利于教师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把从事科研工作的收获,通过言传身教、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能力和科研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

科研过程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过程,是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手段和工具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并且,往往学生对教师的科研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实验条件上往往是比较欠缺的, 不同专业或学院共用同一实验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充分挖掘教学价值, 教师的科研设备可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加以使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科研平台的使用效率, 增加教学资源, 还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今,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通过科研成果改进教学内容

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教学为主,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内容相对稳定,并且教材的编写过程存在时间上滞后及编写人员能力的局限,教学内容每年循环重复进行,创新性和先进性不足,致使学生无法接收到学科前沿的知识。而高校教师的科研过程恰好是针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最前沿问题,代表了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果教师能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教学和科研之间的通道将打通,既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

三、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相关评价制度

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科研业绩一直是主要的评价和考核标准,有些高校尽管已经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科研考核标准与教学评价制度,但是科研和教研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高校的基本职能应该是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是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不应该是科研凌驾于教学之上。那么,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相关评价制度,把科研和教学放在同一个高度,甚至是实行教学不合格一票否决的制度,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

摘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7/刘绍丽等

 

简论高校科研成果教育功效的实现

高校无论是对办学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发扬光大,还是与时俱进地提出和采取新的举措都依靠科研的教育功效。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功效反映出“形而上”的突出问题,其根源在于偏离了高校科研成果的教育功效,用于教师 “自产自用”的评职功能与认可学校 “广产多积”的 “数量科研”功能彰显,用于高校教育发展创新的反哺功能弱化。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教育功能必须深入探讨并充分发挥,将科研成果的投入产出与应用转化等同重视共同运行起来。

一、高校科研成果偏歧教育功效问题的存在和根源

1、高校科研成果偏歧教育功效问题的存在

高校开展科研的目的是什么? 简言之,一为社会发展提供谋略,二为自身发展提供谋略,二者的交集又共通于教育功效,正如有学者的论述: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孕育教育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与科研的互补作用愈加突出。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创建和完善教学实习基础、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等起到了良好作用; 同时,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力支持、优质生源和科研课题素材。因此,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离的一体,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尤为重要。”但在实践中,高校科研成果出现了 “形而上”的问题,研用脱节,或称之为研用的“公用性目的” 被 “利己性目的” 所漠视化和边缘化了。其表现是: 一为为评职而做科研、二为为考核而做科研、三为讲面子而做科研。

    2、高校科研成果偏歧教育功效问题的根源

    一为认识取向不正确。“高校科研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教育性、基础性、综合性。其中,教育性是高校科研的基本特征,也是重要特征。”对于高校科研特征所阐述的教育性、基础性、综合性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再具体地说,高校科研成果的教育性是由高校的办学目的所决定的,也即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人才,高校科研的认识取向也就理应是从培养人才的教育实践中来,再到教育实践的应用中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但由于高校对科研成果认识取向的片面,才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在理性链条上的 “私用”,而非为培养学生成才的 “公用”; 在科研成果考核和管理上的 “量化”,而非应用于和改革于教育教学实践的 “质化”。

    二为成果转化机制不足。高校 ‘以改革促创新’的任务非常艰巨,科研评价机制的改革就是其中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行政化问题是来自于校方的管理机制的构建、规范和运行方面的不足,行政化管理手段乏力, “形而上”的有制度性机制和运行上的作为不足,甚至于 “误导”。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关系化问题也很突出,其根源既反映于科研成果“助学”的分量不足,创能分量不够,也反映于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联系不紧密,转化机制在科研成果应怎样运用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方面设计欠缺,富有 “助学”价值的科研成果尚不能付诸实践。

二、高校科研成果教育功效的实现策略

1、正确认识高校科研成果的教育功效

“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是高校教师的两项最基本活动。前者立足于创新,要求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理论; 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直接推动知识进步。后者是教师将已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必然同在,两者关系始终是科学研究是源,教学活动是流,同向作用于培养人才。

    2、坚持以学术导向和创新导向的高校破旧立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科研评价机制改革从 ‘破旧’ 的一面看,就是要大力去行政化和去关系化; 而从 ‘立新’的一面看,则是要坚持学术导向和创新导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构建的去行政化,不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不作为,也不是行政管理的完全去除,而是要去除行政管理官僚化、教条化、关系化,构建能够充分反映以外部人同行评议与全面性量化评估相结合; 校内教育教学采纳和向校际教育教学推介向社会教育管理和教育发展推介相结合效能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有效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素质,在推出更丰富更有 “咨教”作用的科研成果的同时,能够将科研成果的 “咨教”作用落到实处。

                                 摘自《现代交际》2017年第7/田耕耘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科研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一再强调“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教育科研是指从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教育教学活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研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高校教育科研要根据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

一、当前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重教育基础理论轻应用和对策性研究

由于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对科研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某些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更倾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更追求理论深度,忽视社会问题解决的需要。并且在当前“论文、著作”职称评审指挥棒的影响下,高校产生大量的教育科研基础理论成果,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成果却较少。对教育研究者来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普遍现象,导致研究者在教育研究选题上的纯理论化,加上大多数高校对于科研成果更强调学术标准,教师为顺应高校学术标准的价值取向,使应用研究未获得足够重视。

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表面化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多以课题形式进行管理,其基本管理过程包括课题选题、课题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验收鉴定和成果转化等环节。高校对课题的立项数和课题成果数量较看重,但对课题研究成果最终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较淡薄,目前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对象大多停留在论文、著作等形式。课题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则以该成果通过哪一级鉴定和专家评价为标准,对于研究成果是否为教育政策及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是否被实际教学部门应用并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评价关注不够,造成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停留在表面形式。

3、教育科研服务功能不强

虽然当前教育科研课题已经将成果应用效果作为课题立项和结题的标准,但在教育科研课题结题评价中成果是否真正向政策和教育实践转化及转化效果等难以考证,基本以上报的书面材料为参考评价对象,造成部分教育科研成果是为了广大教师评职称而生。教育科研成果的政策及实践的低转化率,使其服务教育决策和指导教育实践功能得不到体现。由于教育科研成果切入教育改革实践不够,一方面削弱了其为教育和学校发展决策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使其难以走向市场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实现教育科研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加强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育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

高校应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并突出教育科研的基础地位。高校作为教育科研成果的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应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鼓励老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研究问题进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教育实践服务。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的培育有赖于高校对教育科研基础地位的落实与教师教育科研能动性的发挥,高校要制定并完善相关促进教育科研发展的机制。

2、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作为具有学术价值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向政策、决策和教育实践转化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才能真正显现其使用价值。高校应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改变“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加强“社会调查”、“社会实验”、“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积极展开行动研究法,取得能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稳定的输送教育科学成果的转化平台,有效地将教育科研成果向教育行政机构和教学一线推销,真正实现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发展的目标。

3、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指导与培训

高校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要定期邀请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到校做科研指导,帮助老师们学习教育科研方法与知识。在“请进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走出去”,要经常组织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培训,并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参加相应的学术会议,走出去参加教育科研交流、学习培训与访学等,开阔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启发研究思路,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积累后劲,进而更好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摘自《文教资料》2017年第25/乔晓艳

科研兴校理念与实践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目前很多社会组织都依靠学校的科研力量来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学校科研兴校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的学习观念以及他们的价值认同,并且能够把这些科研动力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学习上来,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科研兴校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教育科研的实施的基本理念。本文主要阐述科研兴校的基本理念以及主要的举措,希望能够在今后帮助高校加深对科研兴校的思想观念,帮助学校提高办学层次。

一、 理顺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

学校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把自己的目标放在科研行动上,利用正确可行的方法来做事,才能不断地在反思中提高教科研水平。科研水平提高以后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且不断的把一个领域的研究扩展到多个领域,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这样才能推动学校的研究升级。同时,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资源。这才是科研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学校要认真地制定科研工作的思路,即:目标——行动——反思——提升——转化,把教——学——研——做四位于一体,同时还要建立大师工作室引领科研风气,把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送出去交流学习,给科研工作者充电,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科研水平。

二、构建战略执行体系夯实战术落实基础

1、构建教科研组织管理网络

在学校里要把系部、教研室等科研任务组成网络,主要领导负责战略执行,并且制定相关的科研工作计划,明确科研的方向。教科研处(部门)要把领导指定的科研方向细化,然后制定各个部门和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以教研室为单位来落实各个领域的问题,不断地拓展教科研工作,大力地改善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让学校时刻处于教科研的视野之内。

2、强化教科研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要加强对科研的考核,制定科研奖励。没有考核就没有成绩,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逐步完善科研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一定要切实到科研人员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积极地响应学校的科研方向。还可以通过设立科研基金,申请政府和企业的课题来加大教科研的扶持力度。保证教科

研管理规范化、精致化。

三、打造队伍,培植教科研的发展力

在高校中教师和管理人员是整个学校的科研主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师的培养严重滞后,造成很多知识体系是落后的,培养出的大学生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更体现出了这种现象,短时间内很难制定相应的培养体系。在高职院校中重视技能的培养,不少老师来自技工院校和普通高校,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过科研的训练,科研能力很差,创新意识更差。因此,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发展平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去科研,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方式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四、立足校情,激活教科研的创新力

1、建构职教特质文化体系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定期派遣科研人员去企业学习和交流,同时要把企业文化搬进教室,工业文化搬进学校,专业文化搬进实训室等等,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科研创新力,才能把教科研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以及具有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特征。

2、 拓展校本研究域面

有效地推进校本研究,引导老师立足课堂和专业,不断地拓展研究领域,开展丰富的科研活动,让全体科研人员参与进来。比如:我的专题、我的教学等等。这样教师就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以开展“专题月”、“反思”、“剖析”等活动。

综上所述,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使学校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合理。学校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管理,完善教科研工作机制,利用当地产业的优势和其他高校相互合作。培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科研能力,为整个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要更好地教学服务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的质量,才能优化人才的培养规格,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摘自《时代教育》2018年第5/陈铸福

 

 

 

教育科研选题与论证要领解析

教育科研是教师岗位的主要职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升,这是广大教师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问题。现结合自身教育科研实践,就教育科研选题、论文写作等谈几点看法。

    一、科研选题行为路径

    选题是科研的首要任务, 直接关系着科学研究的成败和价值。选题的路径固然很多, 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 可以围绕“一条主线、三个结合、五个支点”的基本思路进行。

一条主线。坚持问题主线。研究始于问题, 选题要以问题为切入点, 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对问题的内涵、外延和边界, 问题发展沿革和现实状态, 以及问题层次结构和表现方式进行系统梳理与全面解析,有力推进理论或实践的深化和发展。

三个结合。一是选题指南与比较优势相结合。一般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征稿均有相应的选题指南, 其中规定了选题的基本领域或主要方向。选题时要认真研究指南要求, 全面分析自身区位、人缘、情感等因素, 找出比较优势, 提高选题质量。二是科学研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立足工作岗位做研究, 把工作中的难题和事业发展的目标作为研究选题, 把研究与工作融为一体, 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三是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把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密切结合,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诸如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团队发展等均为重要选题领域。

五个支点。为提高研究选题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前沿性, 还要关注来自五个渠道的信息:一是往年研究主题、二是权威论著、三是专家学者的成果和观点、四是国家重要法规政策、五是高级别获奖情况。

二、科研论文撰写要领

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得以固定下来的形式,是研究思路、观点和表达方式的有机统一。撰写科研论文是研究工作的重要阶段,包括从拟定提纲到遴选期刊等多个环节。

1、首拟提纲

提纲是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是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一个好的提纲, 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能够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 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提纲的撰写要力求层次分明、前后呼应、语言精练、富有创意。

2、遵循范式

每个学科领域都有其普遍认可的研究范式。所谓研究范式, 即某个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共享的信念、坚守的研究传统、秉持的价值立场以及接纳的研究方法等。教师撰写论文需要遵循或参照教育领域普遍认同的研究范式, 以便彼此沟通与交流。比如, 撰写调研报告, 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对象、过程、结果、分析与思考等内容, 而撰写政策建议则包括问题提出、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等。

3、凝练语句

即提炼出主题句。主题句是用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核心内容、作者意图的句子, 是每一章、每一段的中心或灵魂, 是通篇文章的脊梁。撰写文章过程中要加强主题句思考, 注意主题句彼此之间以及与上下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考虑主题句的放置位置, 放在段前、段中抑或段后, 需根据内容和行文风格来定。

4、择优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了研究的视野和基础, 折射出研究者的学术功力,选择文献要充分考虑文献的权威性、相关性和时空性。

5、规范格式

规范的版面设计不仅反映作者的基本素养,更能给编辑带来好的印象,文本中的字号、字体、边距、行距、不同类型的内容设计以及参考文献的要求等因期刊不同而不尽相同,撰写中要根据不同投稿期刊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6、遴选期刊

投稿于何种期刊主要取决于研究选题、研究深度和表达风格,论文发表周期、复印转载率、社会关注度等同样是选择期刊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每种期刊均有相对固定的栏目,每一栏目每年刊发的文章数量多为常量,作者投稿前最好对期刊各类信息加以分析;投稿后及时与编辑部取得联系,以便获得文稿修改意见或反馈信息。

摘自《新课程评论》2017年第7/李中国

 

01它山之石

相对论视阈下的中医高等教育文化传承研究

在中医教学学科建设中首先应当注意使中医学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医学的需求,只有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医的发展。此外,现代社会对于医学的认识有所偏颇,认为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体系代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为更好的促进中医的发展需要在对现代医学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中的精华以其为养分来促进自身发展。中医学传统文化也应当顺应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通过对现代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吸收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医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注入会给中医学带来新的启发和发展动力。

其次,中医学特殊的知识理论体系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院校课程设置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内容,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中医最终的立足点为病患治病,中医应当更好的吸收和引进现代医学知识以使得中医院校的学生能更好的与时代接轨。创造力来源于差异性的灵感,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的特殊知识体系对整个世界医学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会产生不同思路并赋予人新的灵感,屠呦呦作为我国医药事业的代表性人物受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熏陶从中药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的典型事例就足以证明中医学是一门有着无限潜力的学科。

再者,中医知识的授权性,决定了约定俗成的中医理论的传承和保护对中医学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许多中医特有的概念,如“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但中医学已经传承千载,其治疗效果有目共睹。中医学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是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如何将中医与现代医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是中医教学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除此,在中医教学上,任课教师需除了对中医学科的建设注意外还需要对学习中医的学生心理现象和规律进行了解和把握。

摘自《高教学刊》2018年第8/袁福等

 

教学媒体的发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传统教学媒体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并在人类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现代教学媒体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升级,在教学过程中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媒体优秀经验,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秀特点,才能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教学媒体应适用于教学内容

不同教学内容要达到教学目标所需要学习者大脑激发的学习能力也不同。例如,对于高等数学等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更多的是需要逻辑推理思考能力,学习者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往往较长,如果在教学中完全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媒体,则留给学习者的思考时间较少,较难进行完整的推理思考,不能有效的理解掌握,因此可以以传统的板书为主要教学媒体。而对于过程复杂、难以实现的实验来说,采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用于教学过程,往往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媒体的运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而合理选择使用。

二、教学媒体应服务于教学目标

院校教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体都应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随着网络化、移动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不断被广泛接受,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往往容易脱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难以把握教学进程甚至难以全面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应用教学媒体时,紧紧瞄准教学目标,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使教学媒体服务于教学目标。

三、教学媒体应体现于实用高效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媒体组合不宜过于复杂,而以简洁实用、少而精、省时省力、易于操控为佳。要提高教学投入的性效比,也就是不仅要确保教学媒体好的应用性能,还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效果。能用传统教学媒体讲清楚的,则不用现代教学媒体;能用简单媒体的,则不用复杂媒体;能用低成本媒体的,则不用高成本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操作总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因此教师课前要熟练掌握所使用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各种附件和软件要准备齐全。

                            摘自《高教论坛》2018年第2/高欣宝等

让教育文明和专业起来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在教育学术领域平分秋色,但在教育实践领域,科学主义和基于它的技术理性却占据绝对优势。教育越来越被人们视为一种技术性的实践,作为教育过程底色的文明似乎被无意悬搁。尽管人们在思维层面不断对科学与人文进行整合,但这种整合并没有摆脱朴素的辩证。

现在,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把人文主义观念转化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并使之通向教育的文明化,同时主张把科学主义观念通过教育技术转化为教育的专业化。在此基础上,明确教育是一种文明的现象,再辅之以专业化,使教育的文明升级;明确教育必须高度专业化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再辅之文明化,让专业化的教育更富有精神意蕴。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2/刘庆昌

 

高校科研应导向哪里?

科学研究成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要针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审慎的分析和判断,从研究的内容和时间上,分出轻、重、缓、急。在确定研究的重点时,需要妥善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国家需要和公众需要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全局需要和区域需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关系。在引导研究者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 积极引导研究者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不能为了单纯地评职称、发论文、完成规定的工作量, 而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力求通过科研,回答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学术问题、专业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公众的生活问题等。另一方面, 高校科研要积极引导研究者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避免课题验收之后、论文发表之后、成果获奖之后, 或束之高阁、或打入冷宫,而要真正使科研成果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摘自《北京教育(高教)2018年第2/铁铮

 

 

 

 

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思路和方法,奋力开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征程。

一、坚持立德树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师生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持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师院人物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书写人生壮丽的篇章。

二、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对成长成才的追求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突出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建立教职工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重大问题一票否决制等工作机制。坚持对新入校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三、坚持校园文化育人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弘扬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创新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项目和校园文化品牌,营造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

                      摘自《河南教育(高教)2018年第1/王洪彬

可参阅文献目录

1. 王雪俏. 高校专职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新校园(上旬)2018,(2: 138-139.

2. 熊礼贵. 论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部署[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351:15-18.

3. 蒋邦勇. 如何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 72.

4. 夏辽源,曲铁华.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8,(2):154-160.

5. 房风文,张喜才. 澳大利亚促进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举措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8,(2):3-7.

6. 李燕,陈伟,张淑林. 大数据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2):102-108.

7. 刘志文. 综合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三维审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