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45期 《教研动态》(定稿)

2018年09月29日 11:53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JIAOYU  JIAOXUE  YANJIU  DONGTAI

Trend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视点聚焦

l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若干问题的理性认识

l  基于审核评估的本科教学内涵建设探究

l  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l  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意义与重点

l  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三个问题

l  促进质量自觉: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重要目标

 

它山之石

l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l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研究

l  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l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

l  浅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l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可参阅文献目录                         

河南中医学院  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中心编

 
45                                          

                                               20173


 

 

 

 

 

 

 

 

 

 

 

 

 

 

 

 

 

 

 

 

 

 

 

 

 

 

 

 

视点聚焦:审核评估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若干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如何界定高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高校办学定位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多样化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高校办学定位的依据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同时,高校办学定位是随着高校自身办学历史沉淀,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变革寄予高校的期待而改变的。所以,高校的办学定位具有阶段性特征。本轮审核评估非常关注高校办学定位问题,因为它是高校办学的最顶层设计,是“总纲”,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依据之一。专家进校的首要任务是关注高校自己的“尺子”定制得准不准,如果定制得不太恰当,就要帮助高校调整好自身的定位,让高校在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基于三维视角立体化考量:一是外适性视角,依据国家和社会需求;二是内适性视角,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三是个适性视角,依据学生全面发展要求。

第二,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两个层次,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纲举目张。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服务面向而确立的具体目标。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按阶段可划分为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必须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跳一跳、跳两跳能够达得到。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中长期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重点关注的是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为它是审核评估的具体“尺子”或“镜子”。

二、如何认识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切涵义

高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专业的质量标准,再根据专业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教学过程质量标准、教学文档质量标准,由此形成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的教学质量标准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所参评高校都在自评报告中阐明其制定了教学质量标准,但从笔者参加的几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将质量标准等效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没有梳理出系统的、具体的、明细的教学质量标准;

2.多数高校的制度文件中折射出其质量标准仍然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没有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质量观。

三、如何理解审核评估方案中的“特色项目”

审核评估方案中“特色项目”是指在其6个项目中还有没有涉及到的、且是学校独有的、或有示范价值的项目。不能将审核评估中的“特色项目”理解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办学特色”,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基于此,审核评估中的“特色项目”有两个特点:1.应有三级结构,即项目、要素、要点,并与审核评估方案中的6个项目涉及的内容重复不大;2.始终围绕本科教育,围绕服务育人的根本任务,彰显人才培养实效,而不是与本科人才培养无关紧要的内容。

四、如何行使专家进校考察的工作职责

专家进校开展审核评估工作应始终抓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个“总纲”,围绕“五个符合度”这条“主线”,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察走访、文卷审阅、资料核实、交流沟通等多种基本技术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对6个项目、24个要素、64个要点构成的“支撑面”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把脉、诊断、开方,不要在心目中淡忘了“总纲”、“主线”和“支撑面”,随心所欲进行现场考察,按照水平评估的惯性思维和先前经验,只关注办学条件、教学规章制度、听课、试卷、毕业设计等表象问题,收集到支离破碎的信息,而没有对“五个符合度”做深入的关联考察和剖析,其结果是难以对“五个符合度”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达不到审核评估的目的。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年第2/张安富

 


        基于审核评估的本科教学内涵建设探究

一、 正确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价值导向

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把高校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其理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保证教学质量,在这样一种前提假设下来建构评估要素和工作机制。通过审核评估,意在引导高校完善内部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习惯于刚性的管理要求和“实用主义”哲学,容易对审核评估的理念和内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容易导致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审核评估不如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对学校影响大。二是沿袭过去对待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经验,把主要精力放在迎评材料的准备上、应对审核评估专家上,没有把审核评估作为学校重新审视办学目标定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强化内涵建设,凝心聚力抓本科教学质量,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自我反思、改进、提升,促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的重要机遇。

二、 科学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

一是办学条件合格标准。审核评估的对象是已经“通过”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达到“合格”以上的高校,意味着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是各种量化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标准,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的高校,原则上不具备参加本科审核评估的资格。这个资格的审定首先由教育部评估中心根据学校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这也是作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全国同类院校平均状态(常模)标准。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前 20 个工作日要先审计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供的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这个分析报告有一个常模数据,给出了被评高校每个指标在全国高校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常模之下,即使达到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专家会认为这项指标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状态之下,学校质量保障的支撑度相对薄弱。

三是被评学校自身标准(学校自己的尺子)。审核性评估重在审核“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对这“五个度”的审核评估,既是对学校自身质量标准的检验,又是对质量标准达标情况的评定。

四是评估专家经验性标准。“容易通过”是非常错误的。审核评估借鉴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克服以定量评价和外部评估专家评为主的传统评估方法的弊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高校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更能准确地评估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

三、准确把握审核评估的内涵与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分为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意从 64 个观测点、24 个关键点、6+1 个核心领域去审核“五个度”。相对于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更高,更难达到。审核评估有助于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系统观念,消解长期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积淀下来的条块分割观念,理清各审核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基于审核评估的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策略

任何一项评估都是一种工作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高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内涵建设、更加突出特色发展,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从重视规模、热衷“更名上点”、争项目、争奖励等显性教学 GDP 思维,转向更加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在自评阶段,学校在全面促建促改的同时,更要设计好若干个有利于教育教学长远发展的重点任务,如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信息化水平高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人事激励制度,做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做好院系、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完善本科教学保障体系等。同时,把迎接专家进校考察作为同行交流提升的重要机遇,既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办学优势特色,更以“平常心、正常态”参与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评估,不造假,不掩盖、不回避问题,真实客观地向专家展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真实面貌,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估专家的作用,把专家多年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应用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自《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年第2/赵长林等

  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一、审核评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催化剂

1.保持平常心态,工作正常化。审核评估要求整个评建过程常态化,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不能因评估而受到影响,尽量保持正常的教学状态,避免出现为应付评估造假,临时抱佛脚,搞形象工程。评估展示出来的是正常的学校秩序,只有不折腾,学校、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上。评估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条促进教学真正提升的路径。

2.质量为本导向,内涵式建设。审核评估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明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实现了大学本质功能的回归。对回应社会关切、缓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3.巩固主体地位,放权式发展。审核评估以高校为主体,探讨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来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下放权力。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审核评估工作中的责任和分工,一般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统筹。推进管评分离,引进社会力量进行监督,由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具体实施,避免了行政直接指挥,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同时激发了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4.坚持分类评估,多元化发展。引导高校挖掘自身特色,寻求资源的最佳整合,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才能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发展的欠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

1.过于强调专业共性,在办学方面特色不明显。教育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虽然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个规定只是一个导向,地方高校需要在这个规定的指导下进行调整,以适合高校自身特色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2.过于强化技能知识培养,公共精神锻造缺失。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很多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相应减少了公共精神的培养,其结果是行政管理专业成为“万金油”,其他专业完全可以替代。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公共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到位。在走向善治的大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严格的自律控制能力、尊重生命和权利的宽阔胸怀以及对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也许更为重要。

3.过于偏向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和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实习实践资源、对外学术交流与访问、文科实验室等方面比较欠缺,导致开展实习实践以及实验的资源缺乏。加上地方高校的教务部门及科任老师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认为上好每一节课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考核和检查的重点依然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于实习实践教学缺少应用的关注。理论仅限于空谈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的最大缺失。

三、多元与创新: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1.以理论学习和公共精神培养为基础,突出“实践与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创新教学模块。

2.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调查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改革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就业与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整体优化为目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分类型、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模式,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3.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实践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实习实践上,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

5.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公共精神这一专业的核心和灵魂也许更加值得关注,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现代公民意识、对公民权利的合法追求使用、积极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等。通过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的积极引导,可以极大地促进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使其更受健康有序的公共组织欢迎。

 

                    

                          摘自《教育改革研究》2017年第2/彭正波

 

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意义与重点

一、高等学校上一轮教学水平评估的意义和成绩

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和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它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高校开始重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促使高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人才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了保证。水平评估正是在这些方面获得了研究者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评价。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

虽然政府在推动教学改革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精力,如推出了一大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但由于教学改革零散而不完整,惠及地方普通高校的较少,尤其是缺乏对学校的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作用不很明显。

2.科学研究

中国大学未能承担起孕育大师级学者的使命。中国学者在诺贝尔奖上的缺席,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大学创新性研究的缺失。其次,国际专利申请数依然不足。

3.问题的原因

① 建设目标存在偏差

如果全国高校都以建设一流大学为己任,甚至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也把发展目标定位在建设一流大学之上,就会造成高校的盲目攀高。其实,现在中国最迫切需要的应该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中最迫切问题的“中国”一流大学。

② 工作重心不够准确

很多人认为,大学是研究的重镇,因此过度重视科研,而教学则被放在了次要的(甚至被忽视的)位置。其实《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校三大任务,人才培养是中心、核心。

③ 学校发展缺乏特色

由于学校往往注意了综合性发展而不很重视特色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求全求大,专业设置往往考虑社会的一时的需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上无法形成自己的重点和特色。

④ 评价体系存在偏误

目前我国大学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完整,主要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只重论文的数量,不重质量;学校内部至今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适度调整高校科研的重点、合理定位不同类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和完善高校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审核评估的基本目标

中国高校在某一个阶段实施的教学评估,当然不可能承担起决定中国高校发展方向的全部责任,也不可能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但是,由于高校评估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对大学的价值判断,正如高考对于基础教育的作用一样,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我们认为,新一轮评估应该引导高等学校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新一轮评估应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高等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急迫问题。

1.引道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视

    评估应把人才培养方面作为观察和评价的重点,特别是对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的监控和管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反馈机制的建立,和据此而进行的对专业设置、调整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及时调控。

2.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

应促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学校人才培养特色。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高校有一定的分类。新一轮教学评估,应该对不同大学具有分类指导作用,在总体标准下,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入多重评价标准。

3.引导高校形成各自的培养模式

在评估中,应注意参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培养模式是否与培养目标是否匹配,最终其人才培养是否有效。

                      

                      摘自《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年第2/李进等

 

 

 

  

         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三个问题

一、评估专家的构成

() 评估专家组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构成存在不足

    一是学科专业的覆盖面问题。现有的专家构成,在数量上很难满足学科专业基本覆盖的要求。

二是学科专业的平衡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评估专家组成员中,理工科出身的评估专家通常要多于文史科出身的专家; 而且部分专家的学科专业出身存在一定的重叠现象。

三是高等教育学理论专家的缺乏问题。从学理上讲,以高等教育学为学科专业背景的评估专家,所拥有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深度,促使其能依据本科教学问题的诸多表象,深入地发现表象所掩盖的实质性问题,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但从试点情况看,评估专家组中较少有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存在。

() 评估专家的来源学校与参评学校的对应程度较低

从实际层面看,无论何种参评学校,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成员多来自省内外的上游学校,以此评估省属高校中的上游学校当然具有较高的对应性,但如果参评学校为地方性、教学型大学时,评估专家则可能受自身学校的影响,而对参评学校在制度建设、生源环境、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表象类似的问题持有固化的认识和看法。

二、审核评估的实施

() 从专家进校前来看,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的填报是重点中的难点

目前数据系统填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

其一是填报数据的口径。鉴于不同主体对数据的认识存在偏差,且缺乏对数据内涵的具体、深入描述,由此常导致某些数据之间出现相互矛盾、内在逻辑不一致的问题。

其二是数据填报的流程。参评学校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数据填报方式,即先由学校下属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处室进行数据填报,再上传到学校评建办公室汇总、整理,由于填报的参与者众多,很容易导致数据填报口径的混乱,致使数据经多次转手后出现某种程度的“失真”现象。     

() 从专家进校后来看,是对进校前参评学校所提供自评材料的释疑和验证

专家进校考察,为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评估要求评估专家在学校独立开展工作,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去独立开展资料收集、价值判断及问题诊断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     

1.评估中的重复性劳动现象。到参评学校后,虽然专家组也要召开专家组预备会,讨论专家组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模式,汇总协调专家组成员的考察计划,但由于预留时间较少,往往难以具体深入地开展交流、分工和合作,这必然会导致评估专家在档案材料的调取、访谈时间的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重复性现象,而不利于评估效率的提升。  

2.评估材料查阅的系统性问题。评估专家对档案材料的收集,虽有效关注到材料的数量和广度,也建立了横向的材料逻辑链。但对档案材料纵向上的逻辑关系还缺乏关注,即抽取的大多是某一时间点上的系统性材料,而没有通过抽取同一主题但不同时间点的档案材料,以考察这些材料背后所支撑的教学现象的发展演变情况。     

3.访谈对象选择的代表性问题。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大多范围较窄,通常局限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等“有准备”的群体,而较少深入到普通师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三、评估反馈的形成

 第一,部分专家的反馈意见过于强调分析的全面性,对问题的描述往往因面面俱到而难以突出重点; 第二,评估专家要利用有限的 10 分钟时间进行意见反馈,通常很难深入展开,因此,部分评估专家的意见多为“高位性”、宏观性问题,还没有触及本科教学内部根本性的、深层性的问题。       

为更好地发挥评估反馈与评估结论的诊断性和引领性作用,在形成评估反馈结论时,专家组成员要充分利用之前的内部会议,进行适度的协调、沟通和交流,通过确立每一位专家反馈的大致重点,这样既促使每一位专家有较充裕的时间对某一审核项目有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又可尽量避免多位专家说同样的话,讲同样的理。

 

                          摘自《高等农业教育》2015年第6/曹如军

 

 

      促进质量自觉: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重要目标

质量自觉,是对高校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自我认同和自觉追求,一种把质量标准渗透到各个具体人才培养环节的质量观。质量自觉包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觉、知识与能力要求自觉、课程体系自觉,以及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质量自觉,评估专家以同行身份帮助师生认识人才培养质量状态、追求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自觉。质量自觉本质上是一种质量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大学人对学校质量状态的清醒认识,也是大学人对质量规格特殊性的一种追求。

学校人才培养系统是一个繁杂的系统,但人才培养过程的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是始终处于人才培养不断演进过程中的。抓住双主体,不断强化他们的质量意识,促使其形成认识人才培养质量状态,追求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质量自觉,能有效促使学校主动做好自我评估,坦然地面对甚至寻求审核评估,变审核评估的压力为动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估。由此可见,审核评估组织机构应当把促进师生质量自觉养成作为一项重要组织工作抓好。本文以福建审核评估组织工

作为例,谈几点促进师生质量自觉养成的思考。

一、以专业评估唤醒人才培养质量意识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专业评估是师生清醒认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倡导学校实施专业内部自我诊断,深挖外部专业评估 “结果”背后的原因,发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研究专业教育质量改进和提升对策,自觉推动专业发展。校内专业评估是省级专业评估的重要补充。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师生认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有效途径。

二、以专业认证引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

审核评估组织机构应当为师生提供具有世界水准且易于掌握和参与的与质量标准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应当通过高额奖励等措施推动专业参加国际专业认证,促使师生获得具有世界水准的与构建质量标准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为其形成质量自觉提供智力支持。

三、评估专家要实现身份自觉

评估专家要顺应审核评估的需要,把自己的身份从政府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职能的帮手向与被评估同行平等交流,帮助教师同行分析、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疑惑,并与其一道商量改进对策的“同行专家”转变,并养成新的身份自觉。专家具体考察活动应始终注意:

1.考察活动以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为着眼点;

2.专家独立判断必须尊重学校质量标准;

3.深入专业,与师生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才是强化师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认同,自我追求的根本。

其次,充分尊重学校质量标准。审核评估制度最大的优点在于要求专家用学校 “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有利于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和类型进行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取得自身发展的优势地位,摆脱与其他学校比高低的困境,实现与自己比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促进专家充分尊重学校质量标准,审核评估组织机构应当尝试建立首席评估专家制度,用最专业的眼光审查专家拟订的进校考察计划,督导整个评估过程,防止专家脱离学校的背景情况、学校和专业的教育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提出不切合学校实际的专家意见,侵害学校的自主发展。

最后,要求专家“下沉一级”指导专业和课程建设,向课堂要效益,帮助专家“放下专家的架子,扛起专家的担子”。通过制定每校的“专家组工作模式”,实现专家组现场考察全面覆盖二级院系及与高校教学相关的管理部门。精心安排具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两位专家共同走访二级院系,每个院系半个工作日。在走访过程中,做到“下沉一级”,与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兼职教师、学生代表等进行系统的深度交流。在二级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层面,两位专家对所有审核项目及要素进行全面考察。通过现场考察期间每晚的专家内部交流会共享各项目和要素考察信息,促进各专家独立判断又形成一致的符合学校实情的整体评估意见,推动专家组形成集体身份自觉。

 

                             摘自《教育评论》2016年第10/陈仕铋

 

 

它山之石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研究

本文研究了中国传统医学中积极的预防医学观即疾病个体化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预防应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认为这些积极预防的医学思想对全面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指导全民健身活动以及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社会意义。中国传统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和独特的预防疾病的理念,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现实面前,中国传统医学中积极的疾病预防思想对促进全民健康和疾病的预防、疾病的转归无疑有积极意义。

                            摘自《医学争鸣》2015年第3/谢慧波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就业创业观、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引领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具体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功能。在实施途径上,提出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育人工作各个环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就业创业类校园文化活动;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大学生岗前从业阶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灵魂,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徐春喜

            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作者认为终身学习理念对教师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摒弃“阶段性教育可以解决终生工作”的理念,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实现可持续化、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包括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化发展,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全面化发展。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的终身学习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教师自身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参与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为其终身学习创造的条件。具体包括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保障体系;2.注重标准化建设,实现职前、入职、在职教育与主动自学一体化;3.构建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和终身化的培养培训体系也是教师职业生涯更好发展的保障体系;4.发挥教师终身学习的自主权,树立终身学习理念;5.总结与反思教育教学实践;6.参与教育问题的研究。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覃玉荣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

以北京大学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小班研讨课可归纳为“汇报班”、“讨论班”、“提高班”和“补习班”四种模式;小班研讨成为大班授课内容的有益补充;促进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型转向师生互动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对大小班结合教学满意度较高。同时,该教学模式也存在教师角色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平等参与、学生评价较难等问题。因此,应明确课程目标,重新诠释教师角色和素质,提供学业辅导支持.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朱红等

          浅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以H大学为例

当前,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们面临巨大压力,传统单一的好友互动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人际交往活动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更容易受到通信工具、通信方式以及通信环境的影响。微信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智能手机为搭载平台,以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务为重点,正在逐渐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平台,微信为用户提供了新鲜的社交体验,使用者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存在单一性与多向性、匿名性与半公开性、偶然性与随机性等特点,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

综合几项调查数据,可以推论出微信对于网络沟通和网络交往是具有推动作用的,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微信文字、语音与他人进行沟通,也通过发送朋友圈介绍日常生活内容的形式和朋友们分享,以评论点赞、抢红包、漂流瓶等新颖的形式增加互动,在形式上极大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时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等方式也实现了双向性的跨区域交往,从而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圈;校园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微信公众平台更是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微信都已然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学生的人际社交。但我们始终要回归于现实的生活中,工作和生活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面对面沟通,需要用我们真实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真实的自己。过多地使用社交软件会慢慢侵蚀与生俱来的言语表达,会给我们带来不会说、不会表达、不会察言观色等一系列虚拟社交后遗症。因此增强现实生活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亟须锻炼的能力之一,大学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等能力而不是通过微信这类的社交软件。我们应该避免这种阻碍作用的影响,平衡虚拟网络交流和现实世界的交流,这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大学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学校应该多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体育赛事、心理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它们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流部分,让微信交往成为他们补充交往和获取便利的非主流交往形式。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7年第1/李文等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基于多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控制了学校特征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家庭背景依然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并通过期望价值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产生间接影响。遵循"结构—主体—行动"的理论线索,分析表明,与对个体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相比,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的影响变得更为隐蔽化;主客观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的影响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主观家庭背景对个体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更大。尽管结构的影响无所不在,但决定影响大小的关键还在于个体自身如何去认识和转化这种影响,教育的使命之一即在于尽可能地缩小这种结构的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具体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减少结构因素对大学生学术性学习投入的制约从而使其能够充分享有和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缩小高等教育场域中个体的经济差距感受,另外,学校内部也应该尽可能避免人为设置的、以经济条件作为显性或隐性指标的活动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共享学校资源和发展平台;

2.增强学校有效指导,促进家校联系,弥补劣势群体家庭指导的不足,学校教育应该主动弥补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让他们能同其他学生一样掌握玩好这场“游戏”的基本规则。此外,学校还应联合家庭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学校应该将触角适当地延伸到家庭,将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家庭其他成员使之与学校形成联合的力量而非相互牵制的力量,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

3.提高劣势家庭学生的期望价值,激发学生学术性投入的内在动力,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对大学教育价值的认同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非常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性投入,尽管家庭背景始终左右着这种个体代理变量,但其并非唯一的影响源。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应致力于从个体根源上改变和促进这种同时受到家庭背景影响的中间机制。只有这样,教育才可能在与结构抗衡的过程中影响个体的发展轨迹并促进社会公平。

                              摘自《教育研究》2016年第2/周菲等

 

可参阅文献目录

[1]张安富.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若干问题的理性认识[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01):1-7+119.

[2]赵怡婷. 美国、新西兰高等教育质量审核评估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吴歌. 治理视野下我国本科院校审核评估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5.

[4]袁益民. 审核评估:如何真正做到正确认识,确保平稳开展[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01):1-16+98.

[5]申天恩,勾维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展思[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04):11-18+55+117.

[6]昌庆钟. 审核评估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四个转变[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7):75-78.

 

 

 

 

 

 

 

 

 

送:学院领导

发:学院各有关部门、各院部

                                                              (共印:35份)